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>热点 > 正文

热点聚焦:在减肥真人秀上甩掉100斤的人,后来怎样了?

来源:虎嗅网 时间:2022-09-25 23:03:32

美国电视台有档真人秀,叫《超级减肥王》“The Biggest Loser”,自2004年来已经播出了近20季,高峰时有1000万美国人收看这个节目。

参赛选手的身高体重指数(BMI)大多超过40,属于严重肥胖人士。他们要在30周里,靠节食和运动尽可能地减重。减掉最大比例体重的冠军,可获得25万美元奖金。


(资料图片)

变瘦还有钱赚,自然人人尽力。冠军一般会至少减掉45%的体重,最夸张的15季冠军蕾切尔 ·弗雷德里克森(Rachel Frederickson)甚至减掉了59.6%的体重,直接把自己的BMI从“肥胖”变成了“过轻”。

第15季冠军蕾切尔·弗雷德里克森,赛前BMI指数为44.6,赛末BMI指数为18.0。|mujeres.elsalvador.com

选手们创造“奇迹”的同时,对这个节目的质疑也渐起。许多批评说,这样的急速减肥很可能危害健康,减肥效果不会持久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

研究界也注意到了这个节目,用 "the biggest loser"为关键词在pubmed上搜索,可以找出22篇论文。其中最新的一篇,是美国糖尿病、消化与肾脏疾病研究所凯文·霍尔(Kevin Hall)的团队在《肥胖》(Obesity)期刊上发表的论文。他们取得了2009年第8季14名选手的许可,追踪研究他们6年,得出了令人伤心的结论:

这些选手千辛万苦减下的肉,绝大部分又长了回来。

6年后,14人里只有1个人成功保住了减肥成果,其他人全部复胖,六年中平均反弹七成,有些人甚至比参赛前更胖。

最惨的是,掉下去的体重反弹了,掉下去的静止代谢率(resting metabolic rate)却没反弹——这些人基本得每天少吃一顿饭,才能阻止自己继续发胖

研究者凯文·霍尔说:“我震惊极了。”

掉下去的“静止代谢率”是啥?

静止代谢率(RMR)又叫基础代谢率,指身体为了维持生命所必须耗费的能量,受年龄与性别影响。男的、年轻的,静止代谢率一般更高。骨骼肌是耗能大户,因此肌肉多的,静止代谢率也更高。
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你每天身体烧掉的绝大多数热量,不在于那些有意识的运动上,而在于无意识的消耗。“保持呼吸,不要死掉”,是件很耗能的事。哪怕你懒到不肯思考,宅到足不出户,每天躺在床上吃三顿外卖——你的身体也会每天用掉一大堆能量。你要维持呼吸心跳体温,要内分泌,要分解合成,要排泄循环,要保证神经元和骨骼肌能正常运作……普通成人的静止代谢差不多每天1200千卡-1500千卡,会占掉全部耗能的60%-80%。你的所有其他活动,奔跑蹦跳说笑闹,还有为了消化食物而花费的能量——加起来也只不过占了全部耗能的20%-40%。

人体的调节适应功能很强大。在代谢问题上,我们也同样具备“代谢适应”(metabolic adaptation)。要知道,食物多到可以吃胖,是近代农业革命后才有的事情。此前的人类大多过着靠天吃饭、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。要不是静止代谢率能屈能伸,人类哪能捱过多次饥馑?

所以说,你在忍饥挨饿时,静止代谢率当然会下降,科学家对此早有预料。他们惊讶的是,体重回来后,代谢率没回来!代谢率下降后是一条L型曲线——他们本来期望看到U型复苏之类。选手们的身体自从经历过快速减肥那段“饥荒灾难”后,似乎就一直“心有余悸”,拒绝从“节约模式”调回“普通模式”。

复胖原因一:新陈代谢低

据测算,选手们的静止代谢率比自己从前平均低了704千卡/天,也就是说,他们每天得比从前少吃12两米饭,才能“维持现在的体重”。

即使算上他们身体和年龄的变化——毕竟大了六岁,代谢率正常情况下也会下降——选手们也比其他同岁的人少消耗500千卡,也就是说,得比别人少吃8.6两米饭。只要跟其他人吃得一样,就会迅速发胖。

尽管选手们的意志想瘦,他们的身体却在尽一切可能,将体重拉回此前的“设定点”。

左图:选手的体重变化折线图。右:选手的新陈代谢变化折线图。|nytimes.com

折线图中那条红线是丹尼 ·卡希尔(Danny Cahill),第8季的冠军,在比赛中从195千克减到了87千克。如今,他133千克。研究显示,比起那些和他体重相仿但从未减肥的人,他现在每天少消耗800千卡。

丹尼 ·卡希尔赛前的样子(左上),赛末的样子(右上),和现在的样子(下图)。|nytimes.com

黄线是一个保持体重的“成功例子”,但这是减肥手术的胜利。鲁迪·保尔斯(Rudy Pauls),他在赛后一度反弹了70千克——然后他做了缩胃手术。现在,他重126千克,每天少消耗516千卡。

鲁迪·保尔斯赛前重200千克(左),赛末重106千克(右)。|nytimes.com

就连唯一真正保持了减肥成果的人,其静止代谢率也同样大幅下降。爱琳· 埃格伯特 (Erinn Egbert)是折线图中的那条蓝线,她从119千克减到了80千克,如今体重保持在70千克左右。然而,她每天少消耗552千卡。

这些参加《超级减肥王》的选手们,在赛前虽然肥胖,但静止代谢率还都中规中矩,符合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肌肉。

但这场劳其筋骨、饿其体肤的比赛,让他们“脱胎换骨”,换的除了体内的脂肪细胞大小,还包括整个身体的静止代谢率,以及内分泌的激素水平。

复胖原因二:激素水平乱

赛后,选手们发现,自己总是陷入“长久饥饿-极度渴望-暴饮暴食”的恶性循环

数据显示,这可能源于他们体内的瘦素(leptin)暴跌

瘦素,是脂肪细胞合成,送入血液循环中的信号,送给大脑用来分辨自己“够胖未”的分子。一般来说,脂肪少,瘦素少,大脑就会让我们食欲好。脂肪多,瘦素多,大脑就会让我们少吃点东西,多氧化些脂肪酸。然而,有些人虽然脂肪多瘦素也多,但大脑却对多多的瘦素无动于衷,这就叫“瘦素抵抗”

在赛前,这些选手原本拥有正常水平的瘦素,然而,在比赛开始后,由于体脂含量剧减,瘦素水平就一路下跌,赛末时甚至跌到只有赛前的6%。

赛后,他们不再那么极端节食,瘦素水平也缓慢回升,但只恢复到了赛前的67%。

这意味着他们少有饱足感,他们一直处在饥饿中。同时,他们还会比一般人更渴望高油高糖的垃圾食品——这些食品对身体健康不好,却能激活大脑的奖赏中心。

感觉再也不会瘦了怎么办?

都说假如一个东西长得像鸭子,叫起来像鸭子,走起路来像鸭子——那肯定就是只鸭子。

然而,那些急速“成功”减肥的人,看上去像瘦子,穿起衣服像瘦子,走起路来像瘦子——但偏偏不是真正的瘦子。他们的代谢,不是那些从未减肥过的瘦子的代谢。比起那些同样体重的瘦子,这些“前胖子”每天都要少消耗许多能量。他们的激素,不是那些从未减肥过的瘦子的激素,这些“前胖子”要忍耐更多的饥饿折磨。

一日为胖子,终身为胖子,迅速瘦下来,还是“瘦胖子”。

鞠一把热泪。

而这个研究,也澄清了许多人们对于肥胖存在的认识误区 ——

误区一

“胖子都是太懒太馋才会变胖的。”

看看《超级减肥王》选手的成绩 ——30周里平均减下58千克,他们的意志力远超常人!

然而,肥胖是种受生理因素影响的慢性疾病。而疾病,不是光靠意志力可以解决的问题。当整个身体的代谢都趋于缓慢,几乎没有办法抵抗身体想要 “恢复体重” 的力量。

巴吞鲁日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唐娜·瑞安(Donna Ryan)说:“这个研究再度说明,身体和生理是怎样决定了我们的体重,意志力能起到的作用真的不多。”

误区二

“小时候胖没关系,长大就会自然瘦了,实在不行再减肥。”

减肥而成的瘦子,和从未胖过的瘦子,不是同一种生物。(手动再见)

然而,许多家长都生怕自己的孩子挨饿,却不知肥胖会给自己的孩子未来带来多少健康隐患。

家长们,住手吧,别再把“疾病”当“福气”,别把自己孩子活生生给喂“病”了。

误区三

“讽刺你胖,是为了帮你减肥。”

但讽刺只会起反作用。

这个实验结果出来后,许多复胖的选手,终于卸下了压在心头的羞耻感。

——原来不是“我”有问题,而是我的代谢和激素出了问题。

许多研究都显示,超重者越是感觉被羞辱、被歧视,就越是容易发胖。原因可能是这些嘲讽增加了心理压力,心理压力引起生理变化(比如慢性炎症),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促使体重增加。2014年一个英国研究就显示,对于BMI在25~30之间的超重者,心理压力越高,C反应蛋白(CRP)水平越高——CRP升高正是身体炎症的标志。

另外,哺乳动物解除压力的一个传统办法,就是吃吃吃,尤其爱吃能急速升血糖的高热量甜食。在以瘦为美的当代,每个超重者都已经在内心批判讽刺怒骂了自己一百万次,实在不需要别人再来“帮忙”增加压力。

既没有好心,也办不成好事。省省吧。

误区四

“减肥是你人生中的头等大事。”

不,头等大事应该是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

肥胖对健康有许多负面影响,因此,医生会建议超重或肥胖者减肥。然而,我们不需要像那些选手一样减掉三四成体重。假如我们开始温和地定期锻炼,在摄入热量不变或者仅仅微调时,我们的体重不会有明显减轻——由于肌肉增长,有时候我们的体重甚至还会增加一点点。

然而,当你吃健康食谱并定期锻炼时,即使你的体重变化微小,你的健康状况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。只要改善了身体健康,我们就是成功的。

相比起来,体重秤上那个数字的短期波动,并不重要。

也许你还是想问,全世界最“成功”的减肥者都如此“失败”,那我还有希望吗?

需要放弃的,只是“急速减肥”的虚幻希望。

现在你可以做的,是减得慢一点,减得稳一点,如有条件,可寻求专业的健身教练、营养师、内分泌医师的建议。同时,等待更新更好的研究,让科学来帮我们对抗肥胖这场流行病。

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大卫·路德维格( David Ludwig)也说,希望仍在。

“只是我们需要探索更多的途径。”

标签:

最新新闻:

新闻放送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投稿合作 | 法律声明 | 广告投放
 

版权所有©2017-2020   三秦科技网
 

浙ICP备2022016517号-20
 

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。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!
 

联系我们: 514 676 113 @qq.com
 

Top